说到牙疼,很多人时间会想到“蛀牙”,但真正让人痛到睡不着的往往是牙体牙髓病。这种藏在牙齿深处的疾病,不仅影响吃饭睡觉,还可能引发更的口腔问题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“隐形”。
牙体牙髓病简单来说就是牙齿硬组织受损后,细菌侵入牙髓(俗称“牙神经”)引发的炎症。当你的牙齿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要当心了:喝冰水像触电一样刺痛、晚上平躺时突然疼到睡不着、咬东西时某颗牙特别敏感。这些信号都在提醒你:牙髓可能已经“生病”了。
临床上常见的诱因是龋齿没及时处理。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初期蛀牙不痛不痒就拖着不治,结果小洞变成大洞,细菌一路攻进牙髓腔。还有些人牙齿磕碰后表面看着没事,实际上内部已经出现隐裂,给细菌开了“后门”。
很多人觉得“牙疼不是病”,硬扛到实在受不了才就医,这时往往已经发展到急性牙髓炎甚根尖周炎。上周一位30多岁的患者就是典型例子——他蛀牙拖了两年,来诊所时半边脸都肿了,后不得不做根管治疗。
其实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避免遭罪。比如浅龋时做个补牙,20分钟就能解决问题;如果已经伤到牙髓,现代牙科也有成熟的显微根管治疗技术,能大限度保留天然牙。记住这个原则:牙齿出现黑线、冷热敏感持续超过10秒、自发疼痛,这三条出现任意一条就该预约检查了。
提到“杀神经”,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电钻声和剧痛画面。其实现在的治疗技术早已今非昔比。正规医疗机构会先用表面麻醉凝胶,再配合的局部麻醉,整个治疗过程就像被蚊子叮了几下。
以根管治疗为例,通常需要2-3次就诊:次清理发炎组织并消毒;第二次用特殊材料严密填充根管;后给牙齿装上牙冠保护。整个过程就像给牙齿做“内部装修”,既消灭了感染源,又保住了牙齿的正常功能。
再好的治疗也不如不得病,预防牙体牙髓病记住这5点:
1. 每年少做一次口腔检查,小洞早补比大洞受罪强
2. 刷牙时别放过牙缝,配合牙线清理隐蔽角落
3. 少吃黏性甜食,吃完及时漱口
4. 运动时戴护齿套,避免外伤导致牙裂
5. 牙齿矫正人群要特别注意清洁托槽周围
后提醒大家:网络传的“花椒止疼”“大蒜杀菌”偏方千万别试,这些刺激反而会加速感染扩散。牙齿问题没有“自愈”一说,的事还是要交给的人来处理。
如果这篇文章帮你解开了疑惑,记得分享给身边总把“牙疼忍忍就过去”的朋友。毕竟看牙这事儿,永远都是早发现早治疗划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