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苹果咬出红印子?这些看似小问题可能是牙周病在敲警钟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沉默",我国35岁以上人群超八成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。今天就让我们用直白的语言,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隐患。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就该把看牙医提上日程了:1)刷牙出血像"红墨水",2)牙龈从粉红变暗红,3)口腔总有挥之不去的异味,4)牙齿突然开始"变长",5)咬硬物时牙齿酸软无力。这些症状不会一夜之间出现,而是像慢火熬汤般逐渐显现,等真正重视时往往已经发展成中度牙周炎。
把牙齿想象成大树,牙龈和牙槽骨就是固定树木的土壤。牙菌斑里的细菌会持续腐蚀这些"土壤",初期只是牙龈发炎(牙龈炎),继续发展就会演变成牙周袋,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。值得警惕的是,这个过程通常不痛不痒,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就医,此时牙槽骨吸收已达50%以上。
预防永远比治疗划算:1)每天早晚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,像扫地要扫墙角一样,牙刷45度角对准牙龈沟;2)每半年做次洁牙,相当于给牙齿做深度大扫除;3)戒烟限酒,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牙龈血管,掩盖出血症状。记住,再贵的电动牙刷也替代不了正确的使用方法。
如果确诊牙周炎也别慌,现代牙周治疗已很成熟:轻度阶段通过龈上洁治(洗牙)就能控制;中度需要龈下刮治,像清理树根周围的淤泥;病例可能配合激光或微创手术。整个过程在局麻下进行,大部分患者反馈"比拔牙轻松多了"。治疗后定期复查很重要,就像高血压需要持续监测。
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吗?"——变大的牙缝本来就是被牙结石占据的位置。"治疗能原来的牙槽骨吗?"——就像骨质疏松,我们只能阻止进一步流失。"需要终身维护吗?"——就像糖尿病管理,控制得好就能保住牙齿。记住,花在牙周治疗上的每一分钟,都是在为未来的咀嚼能力投资。
牙周病狡猾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。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次牙周探诊检查,就像定期量血压一样简单。健康的牙龈应该紧贴牙齿、呈现淡粉色、刷牙不出血。现在就用舌头舔舔自己的牙齿,如果发现任何异常,下周就约个牙医看看吧——毕竟能用原装牙吃饭,才是真的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