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子?很多人觉得这是"上火",其实很可能是牙周病的预警信号。作为口腔健康的隐形,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达85%,但主动就医的人不足20%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说说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问题。
健康的牙龈应该是淡粉色,紧贴牙齿表面。如果发现牙龈边缘变红、肿胀,刷牙时牙刷上有粉色泡沫,这就是典型的早期症状。很多人误以为出血是刷牙太用力,反而减轻刷牙力度,这恰恰给了牙菌斑滋生的机会。记住:正常刷牙绝不会导致持续出血。
长期口臭可能不是肠胃问题,而是牙周袋里的细菌在作祟。当牙龈和牙齿之间形成超过3mm的牙周袋,食物残渣和细菌会在这些"口袋"里发酵,产生特殊的气味。这种口臭即使用漱口水也只能暂时掩盖,关键要解决根源问题。
发现牙齿悄悄"移位"?咬硬物时牙齿有轻微晃动?这说明支撑牙齿的牙槽骨已经受损。就像大树失去泥土会倾倒,牙齿失去骨骼支撑就会松动。此时如果及时治疗,还能保住牙齿;若放任不管,终可能导致牙齿自行脱落。
原本没有牙齿敏感问题,近却突然受不了冷热刺激?牙龈萎缩会使牙根暴露,而牙根表面没有牙釉质保护,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。这时单纯的感牙膏治标不治本,需要医生评估牙龈退缩程度。
明明没有拔牙,却发现牙缝变宽?这其实是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的共同结果。很多人误以为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,实际上可能是牙周组织在持续。用牙线时突然变得顺畅,不一定是好事。
每天早晚刷牙够吗?答案是不够。牙周病预防有个"黄金铁三角":巴氏刷牙法(45度角震颤刷牙)+牙线清洁牙缝+每年1-2次洗牙。特别注意:电动牙刷不能替代牙线,冲牙器也不能替代洗牙。
早期治疗只需简单洗牙和龈下刮治,费用在几百元左右;发展到中度需要翻瓣手术,费用约2000-5000元;等到牙齿松动阶段,可能就需要种植牙了,单颗费用上万元。记住这个公式:早发现=少受罪=少花钱。
"洗牙会把牙缝洗大"——牙缝本就存在,洗掉的是掩盖缝隙的牙结石;"牙龈出血多吃维生素C就行"——除非是维生素缺乏症(现在极少见);"孕妇不能看牙周病"——孕期激素变化反而更容易引发妊娠期龈炎,更需要护理。
后提醒: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症状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口腔科检查。牙周病是慢性进展疾病,今天的小问题,放着不管就会变成明天的大麻烦。保护牙齿就是保护健康投资,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