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捂着腮帮子喊疼时,不少家长才次意识到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。事实上,从长出颗乳牙开始,孩子的口腔护理就应当提上日程。儿童口腔科医生提醒,0-12岁是口腔发育关键期,科学的护理能避免80%以上的牙齿问题。
很多家长存在误区,认为"乳牙反正要换,坏了也不用管"。实际上,乳牙要在口腔里服务6-10年,承担着咀嚼、发音、引导恒牙萌出等重要功能。临床数据显示,乳牙龋坏可能直接影响下方恒牙胚发育,导致牙齿排列不齐、釉质发育不良等问题。
建议在孩子颗乳牙萌出后(通常6个月左右)就开始清洁,初期可用指套牙刷或纱布蘸温水擦拭。2岁后逐渐培养自主刷牙习惯,但家长需辅助清洁6岁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奶瓶龋在3岁以下幼儿中高发,应避免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。
6岁左右进入替牙期,上下门牙会"交"。这个阶段常见三种情况需要家长留意:一是乳牙迟迟不掉而恒牙已萌出,形成"双排牙",这种情况需及时拔除滞留乳牙;二是新牙边缘呈锯齿状,这是正常发育特征无需处理;三是门牙间出现明显缝隙,多数会随着侧切牙萌出自然闭合。
"每年暑假都是儿童正畸高峰期。"北京某医院儿童口腔科指出,"7岁前建议做次正畸检查,此时颌骨可塑性强,简单的咬合诱导就能避免后期复杂矫正。"
诊室里此起彼伏的哭声是儿童牙科的常态。为减轻孩子恐惧感,现代儿童牙科普遍采用"告知-演示-操作"三步法:先用玩偶演示治疗过程,让孩子触摸器械;治疗时采用麻醉仪;结束后给予奖励贴纸。对于极度抗拒的患儿,还可选择舒适化治疗(镇静)或全麻下一次性处理所有问题。
家长在就诊前的沟通也很关键。切忌说"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"这类威胁性语言,可以用"我们去检查下牙齿城堡"等游戏化表达。就诊时建议选择孩子精神好的上午时段,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状态。
1. 工具选择:建议使用小头软毛牙刷,牙膏用量3岁以下米粒大小,3-6岁豌豆大小。牙线在有两颗相邻牙齿接触后就需要使用
2. 饮食管理:限制每天吃甜食次数而非总量,酸性食物(如柑橘)食用后30分钟内不要刷牙
3. 定期检查:每3-6个月做一次涂氟,窝沟封闭佳时机为6-8岁(恒磨牙)和11-13岁(第二恒磨牙)
值得强调的是,儿童口腔问题预防大于治疗。建立系统的护齿习惯,选择的儿童牙科机构定期检查,才能让孩子拥有伴随一生的健康笑容。当发现孩子有吮指、口呼吸等不良习惯时,也应及时寻求指导,这些都可能影响颌面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