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、牙齿松动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告信号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隐形",牙周病在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超过80%,但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意识到问题的性。
牙周病的发展像一场缓慢的侵袭:阶段是牙龈炎,表现为刷牙出血和口臭;第二阶段发展为牙周袋,牙龈开始萎缩;终阶段牙槽骨被,牙齿可能自行脱落。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炎造成的牙齿缺失往往不是单颗,而是成排倒塌。
牙菌斑钙化形成的牙结石是引发牙周病的主要元凶。这些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硬质沉积物,会不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。很多人误以为刷牙出血是"上火",其实这正是牙龈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临床数据显示,及时洗牙去除牙结石的患者,牙龈出血症状一周内就能明显改善。
四类人更容易被牙周病盯上:长期吸烟者、糖尿病患者、孕妇以及正畸矫正人群。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掩盖牙龈出血症状,导致病情隐匿发展;而血糖升高会加腔炎症反应。建议这些人群每3-6个月就要做一次口腔检查。
规范的牙周治疗包括:超声波洁治去除大块结石、手工刮治清理龈下结石、根面平整术修整牙根表面、药物治疗控制感染。对于中重度患者,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手术。整个治疗过程通常需要2-4次复诊,良好的医患配合直接影响治疗。
预防胜于治疗,做好这三件事能有效预防牙周病:使用巴氏刷牙法每天刷牙两次,每次不少于3分钟;牙线清洁牙缝少每晚一次;每半年到一年洗牙一次。特别提醒,冲牙器不能替代牙线,电动牙刷也不能避免牙结石形成。
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是典型误解,牙缝显现是因为清除了原本填塞的结石;"治疗一次就能好"也不现实,牙周病需要定期维护;还有人认为"牙齿松动只能拔掉",其实通过系疗,多数松动牙是可以保留的。
与其等到牙齿松动才就医,不如从现在开始关注牙龈健康。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牙周检查,就像定期体检一样养成习惯。记住,牙周病的早期治疗不仅痛苦小、花费少,更能保住珍贵的老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