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国贸写字楼群中,有一家名为同步齿科的口腔医疗机构格外引人注目。这里汇聚了一批的牙科医生,其中院长杨超凭借15年的临床积累,尤其在种植牙领域的技术实力,成为众多缺牙患者信赖的选择。
2008年,杨超从武汉大学口腔获得修复学硕士学位后,便扎根临床一线。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,他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。这些年,他的足迹遍布美国、德国、瑞士等牙科技术发达,将的种植理念与本土临床经验相融合。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,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。
在杨超看来,种植牙不仅是咀嚼功能的手段,更要考虑面部美学。他常对团队说:"每颗种植牙都应该像艺术品一样精心雕琢。"正是这种追求的态度,使他成为深圳较早开展All-on-4全口种植的之一。
在同步齿科的诊室里,杨超引以为傲的是那套显微数字化设备。与传统种植手术相比,这套系统能实现术前三维模拟、术中实时导航,将种植精度控制在0.1毫米级别。有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,骨质条件较差且患有轻度糖尿病,在其他机构被婉拒后,杨超通过数字化方案为他完成了上颌半口种植,术后当天就能进食软食。
"现在很多患者担心种植手术疼痛,其实技术进步早已了传统认知。"杨超解释道。他采用的微创技术,配合计算机引导,能将手术创伤控制在小范围。数据显示,采用他的方案,患者术后肿胀时间平均缩短了60%。
自2015年起,杨超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种植培训讲师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临床工作繁忙的院长,每年仍坚持开展30余场技术培训,足迹遍布主要省会城市。在他看来,教学相长是好的提升方式。"每次授课前,我都要重新梳理知识体系,这个过程总能发现新的优化空间。"
在业内同行眼中,杨超的课程以实操性强著称。他善于将复杂病例拆解成标准化流程,这让基层牙医也能掌握技术。有学员评价:"杨院长讲解骨增量技术时,连缝合角度都演示得清清楚楚。"
走进杨超的诊室,墙上挂着的不是荣誉证书,而是一张张患者笑容的特写照片。他有个习惯:每位患者治疗前,都会花15分钟详细了解其生活习性和期望值。曾有位年轻白领因门牙缺失长期不敢笑,杨超不仅修复了功能,还根据她的脸型设计了恰当的牙龈曲线。
"牙齿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。"杨超常说。他团队接诊过年轻的种植患者仅18岁,因外伤导致前牙缺失;年长的82岁,全口牙列修复后重拾啃苹果的乐趣。这些背后,是他对"医疗、个性化服务"理念的坚持。
虽然已经积累数千例成功,杨超仍保持着每天1小时的文献阅读习惯。近期,他正带领团队研究人工智能在种植规划中的应用。"技术迭代没有终点,我们要让患者始终享受到适宜的方案。"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,或许正是他能在深圳竞争激烈的口腔医疗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对于考虑种植牙的患者,杨超给出了建议:"选择机构时不仅要看设备,更要考察医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病例积累量。"在同步齿科,从初诊评估到术后维护,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,这正是价值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