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?很多人觉得“上火”忍忍就过去,殊不知这可能是牙周病的危险信号。作为口腔健康的隐形,牙周病在我国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90%,但主动就医的人不到20%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口腔问题。
牙周病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一个渐进过程。开始是牙龈边缘发红、肿胀,刷牙时容易出血(牙龈炎阶段);随着细菌堆积形成牙结石,会进一步牙龈和牙槽骨,出现口臭、牙龈萎缩、牙齿敏感;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脱落。
值得注意的是:牙周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疼痛感,很多人直到咬不动食物才发现问题。这正是它的危险之处——当你感觉到不适时,牙槽骨可能已经流失过半。
1. 刷牙草草了事:每次刷牙不足2分钟,牙缝和牙龈沟清洁不到位; 2. 从不使用牙线:约40%的牙菌斑藏在牙缝中,牙刷根本无法触及; 3. 吸烟:烟民患牙周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-6倍; 4. 不定期洗牙:即便认真刷牙,每年也会形成少量牙结石; 5. 长期熬夜:免疫力下降会让牙龈更易受细菌侵袭。
对着镜子做个快速检查: • 观察牙龈颜色:健康牙龈呈淡粉色,若呈鲜红或暗红需警惕; • 轻压牙龈:是否松软如海绵状或有脓液渗出; • 用舌头舔牙齿:是否感觉牙齿变长(牙龈萎缩表现)。 如果出现以上任一情况,建议尽快预约口腔检查。
1. 改良巴氏刷牙法:牙刷倾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震颤清洁; 2. 每天使用一次牙线:推荐“C字型”清洁法,避免暴力损伤牙龈; 3. 每年1-2次洁治:超声波洁牙能有效清除龈下3mm内结石; 4. 控制全身性疾病:糖尿病患者更需严格监控牙周状况。
Q:洗牙会让牙缝变大吗? A:这是典型误区。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大,是因为清除了原本占据空间的结石,暴露出已经被的牙根。不及时处理,缝隙会越来越大。
Q:已经松动的牙齿还能保住吗? A:需根据松动程度判断。轻度松动通过龈下刮治、牙周夹板固定可能改善;重度松动则要考虑拔除后修复。早干预是保留天然牙的关键。
记住:牙周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,就像每天要洗脸一样,口腔也需要持续护理。下次刷牙时多花2分钟关注牙龈状态,可能就是挽救牙齿的佳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