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国贸商圈,提起看牙,很多人会想到同步齿科的杨超院长。这位戴着眼镜、说话温和的医生,从武汉大学修复学硕士毕业今,已经在口腔领域深耕了15年。每天早晨8点,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诊室,仔细检查当天的种植方案。用他的话说:"每颗牙都是的,患者把口腔交给我们,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。"
200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,杨超没有选择留在高校,而是扎根临床一线。在医院积累了5年经验后,2013年加入同步齿科团队。问起转型原因,他笑着回忆:"那时候看到很多患者因为害怕疼痛拖延治疗,就想把技术真正落地。"
这些年来,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年少出国进修两次。德国种植体的精密工艺、瑞士的技术、日本的显微操作...这些见闻都被他融入日常诊疗。护士长李娟印象深的是,有次杨院长刚从意大利回来,时差还没倒过来就修改了三版种植方案,"他说看到个新的创口处理技术,得赶紧让患者用上"。
在种植牙领域,杨超擅长的是All-on-4技术。这项被誉为"半口重建"的技术,能通过4颗种植体全口咬合功能。但要把理论变成患者实实在在的福音,需要的技术。
去年有位58岁的张阿姨,骨质条件差得连普通种植都困难。杨超团队采用骨增量技术结合数字化导板,终实现了微创植入。术后第三天,阿姨就戴着临时牙冠啃起了苹果。"现在她每个月都来复查,说比真牙还好用。"说到这个,杨超的眼角笑出了细纹。
除了临床工作,杨超还有个特别的身份——种植培训讲师。从2015年开始,他几乎每个月都要飞往不同城市讲课。成都的医生学员磊说:"杨老师教我们使用显微镜时,连手指的摆放角度都要示范三遍。"
在同步齿科的示教室里,整面墙都挂着他手绘的解剖图谱。有位来进修的年轻医生忍不住问:"您哪来这么多时间?"他指着头顶"医者仁心"的牌匾说:"当年我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。"
现在杨超带领的团队有个"三微标准":微创切口、微痛体验、微小反应。他们引进的数字化导板系统,能把种植误差控制在0.1毫米内。今年还新增了术前VR体验,患者戴上眼镜就能看到模拟。
采访结束时已近晚上8点,杨超还在研究新的骨粉材料。问及从业心得,他摘下口罩认真地说:"口腔医疗不该是冰冷的器械操作,而是要让人笑着走出诊室。"或许正是这份初心,让这位15年如一日"较真"的牙医,成为了数千患者口中的"种牙高手"。